中國工程師學會 與 香港中國工程師學會

 中國工程師學會 學會沿革

我國自前清同治光緒年間,設立製造局、船政局,以及織造、火柴、造紙等工廠,並開發煤礦,建造鐵路,始有近代式之工程事業,其中大都為政府經營組織,技術人員則多借材異國。光緒31年, 詹天佑先生主持京張鐵路之建築,始開國人主辦鉅大工程之端;嗣後教育革新,工程人才輩出,工程界人士鑒於國家需要之殷切,本身責任之重大,乃謀互相之團 結,切磋學 術,群策群力,以求事業之進步,其時國外工科留學生,已有關於學術性質之集會。國內如南洋、北洋、唐山及上海兵工學校之畢業生,亦多聯絡。辛亥革命,民國 肇基,學會組織始應運而生,時詹天佑先生主辦粵漢鐵路工程,於民國元年在廣州約集工程界同志,創立中華工程師會,是為工程師有團體組織之始;嗣顏德慶先生 又在上海創立中華工學會,又有徐文炯先生等組設路工同人共濟會;三會名稱雖不同,而宗旨相仿,且皆推詹先生為會長或名譽會長。不久三會合併,選詹先生為會長,以漢口為會址,會員有148人;民國3年,改名為中華工程師學會,遷總會於北平,嗣後會務胥以北平為中心。

(圖為1918年詹天佑像)

民國6年,在美留學研究或工作之工程界20餘人,又發起組織中國工程學會,會員有80餘人;嗣後以會員回國日眾,國內入會會員日多,乃將總會移至上海,並在上海、北平、天津等地,組織分會;12年在上海舉行國內第一次年會,是時會員已增至350餘人,至19年則增至1,500餘人。

中華工程師學會及中國工程學會,成立雖有先後,而宗旨則同,會員亦多相同。民國19年,雙方會員多人提出將兩會合併,俾得集中力量以謀發展,因各推出代表,商討並擬新會章草案;20年8月,在南京舉行兩會聯合年會,通過合併方案,更名為中國工程師學會,以民國元年作為中國工程師學會創始之年,設總會於南京,合併時,會員共計有2,169人;嗣後逐年選定地點召開年會,會務日益發達。

抗戰開始,政府內遷,會務曾一度停頓。27年10月,在重慶召開臨時大會,將總會移至重慶,在後方重要城市,積極組織分會,並曾在昆明、成都、貴陽、蘭州、桂林、重慶等地,召開年會,甚為熱烈。

抗戰勝利還都,總會亦在首都恢復,曾在南京及臺北召開年會。38年,京滬撤守,總會幹事人員,未曾撤出,以致總會一切財產、基金,以及檔案紀錄、會員登記卡等,皆歸散失,會務又陷於停頓。

臺灣光復後,旋即成立分會,加強與總會及內地各分會間之連繫,會務之推展極為順利。迨大陸退守後,各地渡海來臺之工程人員麕集,為連絡工程界同志、研究工程學術,協助國家建設,在臺會員共同決議將總會遷臺改選,40年3月,總會正式在臺復會,除每年召開年會及積極辦理各項學術活動並加強連繫在臺會員外,另定期發行會刊、會報及其他各項有關工程學術方面之圖刊,會務持續蓬勃發展,各項重大會務活動亦因應時代變遷和國家發展需要,持續辦理中。

民國54年,為紀念 國父百年誕辰,表彰工程學術界人員對於實施 國父遺教有關工程建設及工程教育之重大成就者,經中國工程師學會第29屆理監事暨執行部第7次及第8次聯席會議討論決議,對光復後之臺灣省或金門、馬祖兩地工程建設實際工作有卓著貢獻者,或從事技術研究及工程教育有重要成就者,由中國工程師學會組織審查小組委員會就各方提名推薦候選人依章審定,並提經中國工程師學會第29屆理監事暨執行部第12次聯席會議決議,以會員丁道炎等138名合於頒獎簡則之規定,於54年11月第30屆年會時頒贈以「國父百年誕辰工程建設紀念獎狀」以資鼓勵。

又為紀念發揚學會創會之宗旨,分別於中華民國50年、60年、70年、80年,每屆滿10年之週年時,均編印紀念特刊與各該年之年會合併擴大舉行慶祝大會,會員註冊人數恆約兩三千人,國內外貴賓亦多應邀參加,共襄盛舉。而每年年會均蒙 府院級長官躬臨致訓,語多嘉勉。

民國55年起,每2年與美洲中國工程師學會共同在臺北舉辦近代工程技術討論會,邀請旅居美國及歐洲之學人、專家主講,國內專家、教授參與討論會者逾千人。自民國69年起,每年與中國工程師學會日本分會共同舉辦中日工程技術研討會,邀請日籍工程技術專家來與國內專家、學者共同研討最新之工程技術,以增進兩國先進工程技術的交流與互動。

[ 上文節錄自中國工程師學會,謹此致謝。]

香港中國工程師學會 籌備經過

中國工程師學會創於民國元年,至今已有一百年多歷史。在四十年代,該會曾在香港設有分會之組織,但之後已無活動。居留於香港之中國工程人員,爲數當以萬計,對於香港工業之發展、社會之繁榮,有莫大之貢獻。因此,我們一部份畢業於臺灣各大學工程學系之工程人員,遂於一九八一年開始研究成立一個屬於香港之中國工程師團體。

一九八二年一月,香港中國工程師學會有限公司籌備委員會開始工作。委員會委員總計十七名,召開會議共九次。委員會通過以下五點爲本會創立之旨歸,乃會員共同具有之認識:

一、確立會名:我們以身爲中國工程人員爲榮,所以集合創立本會。我們都生活於香港,工作於香港,亦以對香港社會有所貢獻爲榮。所以,我們決定以「香港中國工程師學會有限公司」 (Hong Kong 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s Ltd.) 爲本會之名稱。

二、獨立自主:本會已蒙香港政府批准註册,依據香港公司法卅二章,爲一總會設於香港之非牟利工程團體。本會財政獨立,行政獨立,專爲香港工業及社會服務;而非香港以外地區工程團體之分支組織。

三、會議儀式:本會以中文爲法定語言,採公元紀元,會議埸所祇懸掛本會會旗;並掛置孫中山先生像,作爲本會同人之楷模。

四、工作方針:本會要求各會員實事求是,精益求精;努力獨立創造,注重集體成就;維持職業尊嚴,遵守服務道德。務期本會各項工作都對會員及社會有切實的貢獻。


五、 組織體系:本會之決策機構爲理事會,下設若干委員會,如常務委員會,會員委員會,財務委員會等;又設各專門工程委員會,如電機工程委員會,機械工程委員會,建築土木工程委員會及化學工程委員會等,各自負責設計及執行該專門工程有關之學術活動。本會當依會員及社會之需要,增減各委員會及其編制。其他細節詳列於本會章程。


經過籌備委員會七個月來之努力,本會已於一九八二年七月卅日蒙香港政府批准註册。隨即成立一臨時理事會,由各籌備委員擔任理事,推動下列工作:

  1. 策劃建立各委員會之組織制度
  2. 積極吸收會員
  3. 於一九八三年一月十六日擧行第一次會員大會,選擧第一屆理事

會務之推廣,尙祈各界人士鼎力支持!

 

香港中國工程師學會 成立宣言 (一九八二年七月三十日)

香港中國工程師學會今天成立了。

回顧香港近三十年來工業的發展,先是有上海等地遷移來的紡織工業,及其所帶動而迄今仍極爲壯大的製衣工業。繼之有塑膠五金製品工業,電子工業及建設香港爲東方明珠的建築業 …… 我們不能將香港現有的工業逐一枚擧,我們祇能指出:香港今日存在的,發展中的工業,其每一環節都要適應香港社會的變遷,以及世界各地政治經濟的改變,適時地提供最恰當的產品,爲本港,以及全世界的消費者服務。

香港的繁榮與香港工業的蓬勃是不可分割的。居住在香港的中國工程人員所貢獻的智慧、毅力和創造力,更是香港工業成功不可缺少的一個主要因素。

目前香港的工業,正面臨鄰近地區强烈的競爭,與先進國家的科技差距,日益擴大,加上世界性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已經到了一個突破的轉捩點。

我們有見及此,所以聯合香港中國工程人員成立中國工程師學會,以便互相切磋,互相勉勵;引進新科技,發展新産品,滿足新需求。藉着羣體的努力,我們相信香港工業一定可以更加領先,香港社會一定可以更加繁榮和美好。

我們呼籲香港的中國工程人員都參加中國工程師學會,羣策羣力,爲香港工業大放光芒! 我們期望香港的工業家及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鼓勵,使本會會務得以順利推展!

 

香港大學金新宇榮休敎授致詞

香港中國工程師學會於今日正式成立,本人謹祝賀貴學會有好的開始,並繼續有好的進展,將來對香港工業必有大的貢獻。香港的繁榮,有賴於工業發展,所以工程師在香港也負有特殊使命。

目前已有許多工程師團體存在,如香港工程師學會,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香港分會等等。香港工程師學會可對外代表香港工程師的集團,但其他工程師學會仍然有他們存在的意義,可說各學會都有他們特殊作用,有的是專業上的須要。香港工程師學會是一綜合性的學會,雖然近年來有不同專業部分,但過去不能集中力量在某一專業,因此有許多專業性的學會産生。香港中國工程師學會雖然也是一綜合性的工程師團體,但以用中文爲法定語言,這與目前許多其他工程師學會用英語爲法定語言不同。

香港近二十多年來,許多工程師是來自以中文爲敎學媒介的大學,他們的人數非常可觀,他們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他們在香港工業界中,有不少是不祗有極大的成就,並處於領導地位,從今天負責創辦這香港中國工程師學會各位人仕中,已不乏這樣工程界領袖。

香港中國工程師學會的創辦目的與其他學會大致上並無特殊不同地方,其目的爲彼此在科技上交流,彼此切磋,以求提高工程水準。特别在今日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羣策羣力爲謀發展香港工業。但以中文爲法定語言,這是特别有意義的,使許多從中文敎學的大學畢業同學,能用母語彼此交談,一同研究,實在是旣方便又有效在思想上構通,實在能迎合今天香港實際需要。本人對貴學會這次創立,實在有深厚的祈望,並祝各位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創會籌備委員會

〔一九八二年七月三十日〕

李文浩 (主席)

周宗濂 衞光遠 郭文强 秦英豪 勞孔信 周君鐸 陳海龍 余梓根 任善寧 周金林 馮正南 戴世豪 江杜澤 施繼澤 鄭祥新 鄧志正

 

創會臨時理事會

〔一九八二年八月一日至 一九八三年一月十六日擧 行第一次會員大會選出第一屆理事爲止。〕

李文浩 (理事長)

周宗濂 (副理事長)

衞光遠 (副理事長)

理 事:

馮正南  郭文强  戴世豪  秦英豪  江杜澤  勞孔信  施繼澤 周君鐸  鄭祥新  陳海龍  鄧志正  余梓根  周金林  任善寧

  • 顧問: 金新宇敎授
  • 義務中文秘書: 汪學善
  • 義務法律顧問: 薛建平律師
  • 核數師: 陳柱石會計師

 

1982~2009 主要負責人

會 長:

施繼澤

李文浩

譚建政

 

副會長:

林清麒

周宗濂

 

副主席:

任善寧

周君鐸

陳炳生